目前我国在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要厘清该层系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寻找大中型油气区带,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常规开发,尚有太多难题亟待破解。
4月22日~24日,来自14个国家的113位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油气勘探专家会聚昌平会议中心,围绕“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系统主控因素”这一主题,共同为我国下古生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建言献策。
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在世界油气勘探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在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方面取得进展,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在塔河-轮南特大型油气田东部的哈拉哈塘取得新突破,在塔中西北部(顺7井)、麦盖提斜坡(玉北1井)和沙雅隆起北部(桥古1井)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获得油气发现。在南方鄂西渝东、四川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针对下古生界部署了一系列探井,其中富县探区获得工业气流。
新一轮的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古生代海相层系储层探明率不到10%;下古生界资源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更低。因此,加大下古生界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对我国油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承办了此次研讨会。此次会议,专家学者围绕下古生界及老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着重对前寒武系和下古生界古老的含油气系统特征、烃源岩生物与生烃物质、储层沉积-成岩演化及盖层与圈闭对古老成藏体系烃类保存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介绍,我国早古生代海相层系具有低等生物发育的优质油气母质,广泛分布于白云岩化碳酸盐岩沉积体及其后期岩溶破裂改造形成的储集体中。它们与广泛发育的区域盖层尤其是膏盐层等有利成藏要素一起,构成下古生界油气大规模成藏的有效组合。
然而,早古生代海相层系因“演化时间长、埋藏深度大、构造活动多、生烃过程长、成藏期次多”等特殊性,给油气勘探工作带来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这些难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下古生界曾经历过或仍处于深层高温高压环境,烃源类型、赋存状态、生烃机制有待进一步厘清,有效烃源判识难度大,资源潜力评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下古生界储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类型多样,有效储层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仍不清晰。三是多期构造叠加与演化背景下的下古生界油气成藏过程及赋存条件尚未揭示,寻找类似塔河、威远等大油气田的方向仍不明朗。
面对这些制约我国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难题,与会代表在三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是与上古生界及新地层中油气成藏相比,下古生界及老地层中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没有本质区别,但因其演化时间长而带来更多的地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油气资源勘探风险增大。
二是古老地层中富有机质海相页岩的形成,往往与全球性地质事件有关,加强全球性地质对比研究和国际合作,有利于解决古老油气系统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的区域性专属问题。
三是国外同行展示的西伯利亚、波罗的海、北非和澳大利亚地区的最新勘探开发成果,为我国下古生界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在老层系油气成藏过程示踪、定量评价和定年研究方面的新思路值得我国油气工作者借鉴。
全球范围内油气地质实例对比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积极推进我国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石油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勘探开发技术攻关。专家建议,在科学层面上,需要攻克三个方面的科学难题:一是探索经历过或仍处于深层高温高压环境的烃源类型、赋存状态、生烃机制、烃源有效性与转化模式;二是厘清碳酸盐岩有效储层的形成、保存机制和分布规律;三是深化多期构造叠加与演化背景下油气成藏的过程及赋存规律。在技术层面上,要形成适用于早古生代海相层系成烃成藏地球化学示踪评价体系及以储盖层预测为核心的地质-地球物理判识技术体系。
专家表示,这些理论和技术的推进,将为我们下古生界和老地层中获得类似塔河、威远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提供科学的勘探方向。
古生代海相层系储层探明率不到10%,下古生界资源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更低
(来源:中国石化报) |